跑堂 发表于 2023-9-13 09:26

   古谓倚声填词,盖元之前,皆按乐谱填词,自明始,按词谱填词。《新唐书·刘禹锡传》载“(刘禹锡)乃倚其声,作《竹枝辞》十馀篇”。此为“倚声”之始。北宋张未《贺铸东山词序》云“大抵倚声为之词,皆可歌也。”所谓倚声,依照乐曲的声情、句拍填词,故古人填词多曰“寄调”。而所谓声情,指乐谱的声调及其所表现的情感,非所谓“平上去之调”。注重上声,始自柳永,讲究上去,始自周邦彦等,四声填词,始自姜夔等,莫非诸子之前,各家不知填词否?清人推崇四声填词,多见于词话,鲜见于作品,未免贻笑后人也。

跑堂 发表于 2023-9-13 09:29

   蒋捷梳楼词,“觅归舟”句,不及柳永“妆楼颙望,误几回、天际识归舟。”“卷珠帘”句,不及温庭筠“未卷珠帘,梦残惆怅闻晓莺。”

跑堂 发表于 2023-9-13 09:31

   皂罗特髻,凡七叠“采菱拾翠”。词之所叠,或皆可不叠,故七叠未必体例。清丁澎《寄恨效东坡体》其二,四字起句未叠,陈维崧、历鄂俱如是填。钦谱所校,无可平可仄之处,亦非也。参丁词、陈词、历词,皂罗特髻可校为:“中平仄仄,仄仄仄平平,中平平仄(韵)。中平仄仄,仄中平平仄(韵)。中平仄、中平仄仄,中中中、中仄平平仄(韵)。仄平中仄,仄仄平平仄(韵)。中仄中平仄仄,仄中平平仄(韵)。中中仄、中平仄仄,中平中、仄仄平平仄(韵)。中平中仄,仄中平平仄(韵)。”前段第二、五、九句,后段第二、六句,宜作一四句法。

跑堂 发表于 2023-9-27 08:19

   所谓诗眼、词眼,有二指。一曰篇中精炼之传神字,一曰篇中点题之精彩句,写诗填词,要在全篇,字句固不可不炼,然点题托意,不必刻意求工求精。诗眼、词眼,止于评论者之赏析,非作者之不二法门。

跑堂 发表于 2023-9-27 08:19

   填词不必强求均衡,在于虚实得宜。过片为填词之要,须形短意不断,如散文之形散神不散。若两段者,或一段之内,前后呼应亦可,未必定式在首尾。

跑堂 发表于 2023-9-27 08:19

   词无必对处。例作对仗者,盖先代名家有所为,后来者争相效仿而已。故亦不必强为对仗,以文意畅达、行文通顺为旨。即便对仗,亦不必求工。

跑堂 发表于 2023-9-27 08:20

   用事用典,无非先恰文本,复恰文意,故先文本通畅,再文意自然。读来不为事典所左右,至细究方见事典之寓。

天空正蓝 发表于 2023-9-27 14:01

跑堂 发表于 2023-9-27 08:19
词无必对处。例作对仗者,盖先代名家有所为,后来者争相效仿而已。故亦不必强为对仗,以文意畅达、行文 ...

这话我赞成
页: 1 2 3 4 5 [6]
查看完整版本: 疯言谑语。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