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社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查看: 73|回复: 2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[随社社课] 2025年8月(第38期)友情06号 •五绝 七夕

[复制链接]

317

主题

4542

帖子

3

精华

论坛元老

随社秘书长、理事、编辑部总编

Rank: 8Rank: 8

积分
9523

社课状元社课进士社课探花

跳转到指定楼层
楼主
发表于 2025-9-2 20:22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社区。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

x
七夕应何夕,听来忽一怔。
漫天风月里,萧瑟出江城。

挽回兵气霜前雁,吹动雄心日暮笳。

423

主题

1万

帖子

0

精华

首席版主

随社社员、理事、编辑部成员

Rank: 8Rank: 8

积分
26396

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

沙发
发表于 2025-9-4 12:12 来自手机 | 只看该作者
这首《七夕》短诗,语言凝练而意境深远,在传统的七夕题材中注入了独特的冷寂之感。以下是我的严格评价:

立意与构思

1. 反传统的节日书写:诗歌跳出七夕“乞巧”、“团圆”或“爱情”的常规主题,转而捕捉一种突如其来的疏离与惘然(“听来忽一怔”)。这种对节日氛围的“陌生化”处理,颇具现代性思考,与传统七夕诗词的欢愉或哀婉形成鲜明对比。
2. 时空感的营造:“漫天风月”与“萧瑟出江城”形成巨大张力。前者是浩瀚、永恒的自然景象,后者是具体、孤寂的人间城郭,仿佛浩瀚浪漫的宇宙背景中,突然浮现出一座孤寂的江城,瞬间拉回了冷峻的现实。这种由宏大到具体、由浪漫到萧瑟的转折,是诗思的精彩之处。

意象与语言

1. 意象运用:“漫天风月”是高度概括性的意象,包罗了七夕之夜所有的天象之美与传说浪漫。“江城”则是一个具体且常带寒色、水汽与孤寂感的意象。“萧瑟”一词精准地赋予了江城以清冷的气质。
2. 语言功力:
   * “应何夕”与“忽一怔”衔接巧妙,一种节日的恍惚感和不确定感油然而生。
   * “出”字用得极佳,具有动态的画面感,仿佛“萧瑟”这种情绪是从江城内部弥漫、生长出来,最终笼罩了全部意境,使得抽象的情感变得可视可感。

整体感受与可斟酌处

这首诗给人的整体感受是一种在盛大节日背景下的个人化寂寥。它似乎无意于描写节日本身,而是借“七夕”这个时间点,抒写内心某种难以名状的惆怅和疏离感。其成功之处在于营造了一种独特的、令人回味的气氛。

若严格推敲,或有以下可斟酌之处:

* “听来”的具象性:“七夕”作为一个节日,更多是被“知晓”或“想起”,用“听来”虽可解释为“听说今天是七夕”,但在逻辑上稍显突兀,其触发情境不够明朗。
* 情感的具象根源:诗中的“萧瑟”感非常强烈,但并未交代其产生的具体缘由或更深层的指向,使得这种情绪虽然真实,但略显悬浮,与节日的关联可再加强。

总结

这首作品是一首颇具现代感和小巧思的短诗。它胜在立意新颖、意境营造成功、语言简洁有力,尤其“漫天风月”与“萧瑟出江城”的对比,气象陡然开阔又迅速收于冷寂,给人留下深刻印象。虽然在情感的具体依托和个别字词的逻辑衔接上尚有可商榷之处,但不失为一首有特色、有味道的作品。

希望我的评价能为您提供一些参考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423

主题

1万

帖子

0

精华

首席版主

随社社员、理事、编辑部成员

Rank: 8Rank: 8

积分
26396

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

板凳
发表于 2025-9-4 12:16 来自手机 | 只看该作者
DS的确愈加完善。三四两句较起二句逊色一些,略熟且肤廓。但五言绝句,还能要求多细?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随社  

GMT+8, 2025-9-4 14:59 , Processed in 0.013310 second(s), 6 queries , File On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3

© 2001-2017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